用户是有情境性(场景性)的,即用户的行为是受情境影响的。没有情境就没有用户,同一用户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行为。
举个例子:
1. 用户:小明 需求:下班回家。
2. 用户:小明 需求:下班打车回家。
3. 用户:小明 场景:打车的场景下 需求:下班回家。
针对第1个例子,脱离场景就没法解决需求,因为你不知道用户是打车回家,还是坐地铁回家,还是步行回家。
针对第2个和第3个例子,其实都是包含用户——场景——需求这三个要素的,只不过第二个例子场景可能比较隐晦。针对打车回家的场景,针对用户可能打不到车的需求(更深层次是回家),那我们可以开发DD产品解决这个需求。
再举个例子:
1. 用户:小明 需求 : 打车
2. 用户: 小明 场景: 早高峰 平时 晚高峰 下雨天 需求:打车
上述两个例子都是针对打车这个需求,但是考虑不同的场景,我们会发现很不一样的地方。
小太阳提到的用户交流的例子也是一样。用户需要交流的功能,经过评估我们上线了这个功能,至于是APP端还是网页端,就需要根据用户交流时的场景来判断了。
如果用户更多的是在上班时间使用web浏览我们的网站,那我们上线web端的群聊就更好了,如果用户更得的是使用APP端使用我们产品,那我们上线APP端群聊就更好了。
所以离开场景谈用户和谈需求都是有所偏颇的。拙见以上。
这么有意思的问题怎么没人回答呢!描述不同的场景可以看到各种产品的特点,回答的人多了这就是个很棒的帖子。
举个例子,社区最活跃的时间是【工作日】,你懂吧,网页和微信群聊都是上班时间最活跃。所以内部我们都自嘲PMCAFF是上班摸鱼神器。
很多人喜欢交流嘛,感觉这是个需求,然后APP就加上了群聊功能,找了波大佬分享+活动促活,最后发现没!留!下!多!少!人!
这就是个场景问题,上班摸鱼诶,大家都用电脑,用手机摸鱼太明显了吧,很容易被老板注意到……劝退,于是就是现在这样。当然这个例子我模糊了很多细节~
年后网页就加群聊功能啦~到时候希望大家来围观学(摸)习(鱼)
感觉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,我笨拙讲个故事吧
从前有座山,山里有座庙
庙里有个老头和一个小孩
老头让小的去采花
是不是感觉特别扭啊?总感觉少了什么?
用户广、场景多,是无法知道用户采花行为是为:
祭拜? 装饰? 做茶? 烧菜? 花姑娘?
广义的讨论区别会茫然
要去掌握更多的场景用户信息,最好自己在现场参与,越能分析出真实需求
需求场景:指的是在什么的情形(时间\地点\人物\情绪\问题\目的动机),需求要这个解决方案(产品)来解决针对性的这个问题。
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比如说为喝水设计一个水杯,
场景1:她是在办公室上班的一个小运营,比较注重健康,现在是冬天,她已经坐了一个小时了,正好这时候发现水杯没水了,心想,好吧,正好去打杯热水,也好站起来运动运功。
按照场景,我们一般会给她设计一个好看的、保温的、水量大概200ml的杯子,可以满足审美、喝的到温水、避免久坐的要求。
场景2:在沙漠已经第7天了,已经3天没喝水了,现有的水只能够撑1天了,下一个补给点至少还有1天的行程,喉咙很干,但剩下的水要省着喝,想到这心情不免有些焦燥,要是前两天大家控制一些饮水就好了。
在这个场景,他要的是一个大容量、有刻度、细口、密封的水瓶。